西南大学面对全校的一堂选修课,它的主题是《中国的侠文化》。从拥挤的教室和学生们关注的眼神里,我们不难看出这堂课的受欢迎程度。
其实,对于每一个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来说,“侠”这个字所包涵的意义,都是一个充满兴趣的话题,每个人似乎都能列举几位著名的侠客,也能说出什么是侠义之举,但却很少有人能给“侠”这个字下一个准确的定义,那么,究竟什么是侠呢?
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中,“侠”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,它的含义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?
在东汉编成的《说文解字》中,是这样解释“侠”的篆书“侠”的字形,是由人字和夹字组成,人旁表明这是一种人的行为,夹则是一个大人挟带着两个小人,意思是有力量的人帮助弱小的人。
同时,这个侠字也解释为 ,是仗义疏财的人;是慷慨赴死的人。
这一解释代表了汉代,人们对于侠的理解。那侠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呢?
关于侠的记载,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的《韩非子·五蠹》,书中说“儒以文乱法,侠以武犯禁”。韩非子认为,儒、侠和工商业者一起,都是国家的蛀虫。在韩非子的文章中,第一次把侠看作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。其实侠文化的形成,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。从韩非子生活的战国末年上溯200余年,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当时天下有两大显要的学派,一是儒家,二是墨家,正是这两大学派,为侠文化的逐渐形成,提供了精神和行为上的依托。“勇”是侠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,也是侠产生的基础之一。在儒家理论里,从一开始就强调“勇”,但这个“勇”字并不是简单的匹夫之勇。孔子在《论语·子罕》提到:“勇者不惧。”其实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勇武的人,他能够举起栓城门的横木,是一个有名的大力士。孔子也很能喝酒,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。但他并不主张用武力解决问题,他一生数遇危难,都不曾出手。倒是他的弟子中, 有一些好勇斗狠的人物,最终都被他的精神所教化。 在《论语》里就有一处论述什么是“勇”的精彩记载。
孔子主张以智慧来解决问题,但又必须用“勇气”来提升自己的信心,智慧支配下的勇才是孔子所推崇的。
中国武术:江湖侠文化
到了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,诸侯国连年征战。征伐的队伍中不乏有勇有谋之士,但战争的结果却是生灵涂炭,血流成河,这使孟子认识到即使勇气是在智慧的支配下,也是不完善的。“勇”必须在建立在高尚的人格之下,必须有道德的约束。孟子开始对孔子所说的勇,进行进一步的解释。他更加强调内心深处的勇气。孟子所认为的“勇”, 是一种人格上的勇气。和儒家不同,墨家则主要是以行为来体现侠的含义。
墨家主张和平,也强调智慧支配下的勇气。但是,墨家出现的时间,比孔子晚了将近一个世纪,处于战乱不息的战国前期,所以,墨家已经无法用平和的心态来看世界,他们企望和平,但战乱纷争的战国时代,却没用人愿意倾听和平的劝导,所以墨家只能选择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主张——帮助弱小,抵抗侵略。
墨家主张,“兼爱”、 “非攻” 。一方面苦口婆心宣扬和平主义,一方面致力于军事技术以帮助弱国保卫家园。他们的军事技术,主要以防御为目的,包括防御的战略战术、军事建筑、军械等各个部分。墨家不仅是个体可以行侠仗义,而且组织了纪律严密的团队,首领称为巨子,墨子本人是第一任巨子。巨子直接领导的是墨家的敢死队,据《淮南子》记载,有一百八十人的团队,都在随时准备为墨侠事业牺牲生命。
儒、墨两家从不同方面影响了侠。到战国中后期,儒侠、墨侠已经很难分清。在《韩非子》里,就常常把“儒墨”和“儒侠”两个词混用。儒侠的人格、墨侠的行为,两者常常混合在了一起。
著名的荆轲刺秦的故事,就是儒侠和墨侠两种精神完美结合的最好诠释。
荆轲在秦国企图灭燕的危机时刻,挺身而出、前去刺杀秦王,虽然,最终计划未能成功,但他舍生取义的行为,却为后世树立了一位侠客的典型形象。
但到了汉代, 侠的群体突然在社会中变得格外醒目,并且掀起了巨大的波澜,在汉代,侠经历从兴盛到被剿灭,整个变迁的过程 。
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,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会体系,实际上在重新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新的价值体系时,给侠又重新创造了发展空间,因为汉初它的律令相对宽怀,在萧何所创立的汉律的初期,他为了反对秦朝的严刑酷法,在刑法的制定上相对宽松,于是民间就出现了一批侠士人物。
在司马迁所著的《史记》,《游侠列传》里面记载了这些侠客中最著名的一位代表人物,他的名字叫做郭解。
郭解虽然被杀,却并没有影响到汉代侠风的兴盛。到了汉成帝时,长安城里出现了有组织的江湖侠少,公开与官府作对。他们内部分工细密,通常通过摸取三种不同颜色的弹丸来确定任务,红色的刺杀武官,黑色的刺杀文官,白色的善后。一到晚上,在夜幕笼罩之下,侠少纷纷出动 ,长安城死伤横道,命案不绝。
自西汉中期以来,游侠人数众多,但很少能够善终。虽然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满腔热情地赞美游侠急人危难、守信重义,但到了西汉后期,社会上对侠的评价并不见好。东汉时,班固写《汉书》,虽然也写了《游侠传》,但已明确说侠是“作威作患”的奸雄,必须以礼法进行匡正。而在《汉书》之后,历代正史都不再有游侠列传!
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潮,这是因为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后,民族融合打破了秦汉以来已经板块化的文化结构,出现了相对宽松的文化发展空间,到了盛唐时,对侠的追求,迅速的兴旺起来。
进入唐代,侠开始重行兴盛,但这时侠的表现方式却和以前有着巨大的不同,唐代对侠开始进行一个创造性的革新,对后世侠的演变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。这样的革新,和一批重要人物的出现,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——李白。
但李白和侠最紧密的联系,却并不是因为他仗义行侠的行为,而是因为他写下的一百多首游侠诗。
据史料记载李白少年的时候,喜欢游侠的行为,他曾经写过一首很著名的《侠客行》,里面有这样的诗句:纵使侠骨香,不惭世上英。意思是,现在做侠,哪怕是死了,变成一堆白骨,也不比世上的英雄豪杰逊色,通过这些写意的诗句,表现了李白对侠客生活的向往。
唐代对侠有一种崇拜,但已经和汉代有所不同。侠逐渐从现实的视野淡出,进入了想象的世界。如果和前代做一个比较,可以发现,在唐以前,侠的历史记载比较丰富;而唐代,侠主要是在文学领域大量表现。不仅是李白,王维的《少年行》里也说“纵死犹闻侠骨香”的诗句,不过,王维的诗写的是立功边塞,这就把游侠和报国融合起来了,侠不再只是民间行为,也是“为国为民”的社会主流行为。
从宋代开始,一直到清朝前期。侠的存在方式,主要都在和江湖文化相结合。侠在这段时期里,似乎没有了更多的追求,无非是江湖上的恩怨情仇。他们追求的就像是水浒传里面,所描写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,为兄弟义气,赴汤蹈火的一种挥洒豪情的状态,所以我们看到在元明两代虽然出现了水浒传这样的文学作品,但是在现实当中,却很少出现真正的大侠。
到了晚清,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漩涡之中。整个民族都在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时势造英雄,一代大侠在那个剧变的时代之中,得以应运而生。
中国武术:江湖侠文化
谭嗣同,无论从行为上还是思想上,都可以称之为侠义的典范。当时,他参加了志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戊戌变法,当变法失败后,很多人都劝他离开,事实上他也是完全可以走掉的,但他毅然地留了下来。
他希望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整个民族的觉醒。这是真正的大勇,他用自己的行动,重新定义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侠义。
谭嗣同在自己所写的《仁学》自序中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,大意是:
我从少年到壮年,看到的都是国家和民族所受的苦难,我几乎无法忍受,痛苦欲死。但最终,坚持存活在世间,不是在乎我的生命,而是希望,用自己的生命为国人谋求未来。我常常怀念当年墨家的志向,希望仿效他们行侠的精神,牺牲自己,实现自己的理想。
他认为,当社会腐朽之时,任侠可能是一种好的出路。他在《仁学》中说:“如果没有更好的方式,不如去作侠客,这样起码可以伸民族精神,倡导勇敢的风气”。
谭嗣同是希望通过侠的方式,在庙堂之上,给国家以彻底变革。
其实,在民间,奋发图强的愿望同样强烈,只是,侠的精神在这里又有了一个新的表现方式。
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,国力衰败,列强更是欺负中国人是“东亚病夫”。此时,中国大地上兴起了一股武术之风,民众希望通过武术灭列强威风,树国人志气的心愿,由来已久。
霍元甲在擂台上的胜利,就如同振臂一呼,一吐中国人淤积的闷气,让人们重新又看到了自强的希望。
此后,霍元甲作为精武会的创始人之一,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:武术为育体修身之法,无分门派,体格健壮,智德兼备,国民方能振兴。
如今,“侠”经过岁月的积淀,已经洗净糟粕,尽显精华。
胸襟坦荡、见义勇为、古道热肠、乐于助人等倡导正义的精神力量,无一不是侠的体现。
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,更是把侠提升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。
“侠” 的精神已经融会到了中国人的性格之中 ,弥漫在中国文化的最深处。